流传于山东半岛区域的地方戏曲:柳腔、柳琴戏、柳子戏、东路梆子、枣梆。柳腔是山东半岛区域的地方戏种,产生于即墨、平度交界的大沽河流域,现有200多年历史。柳腔在山东半岛广泛流传,距今两百多年历史。柳腔是由民间说唱“本肘鼓”演变而成,没有曲谱,主要使用“溜腔”演唱。柳腔以其质补率真的艺术魅力和浓郁的地方特色受到广大群众所喜爱。
流传于山东半岛区域的地方戏曲
柳琴戏是山东半岛区域的地方戏曲之一,起源于清代中叶。柳琴戏由拉魂腔和肘鼓子两部分组成,以柳琴为乐器。柳琴戏的曲调唯美,演唱时尾音翻高或者有帮和。柳琴戏在山东比较流行,主要分布于江苏、山东、安徽、河南四省交界地区。
柳子戏是山东半岛区域的地方戏曲之一,盛行于山东、河南、江苏北部、河北南部、安徽北部等地区。它以柳子调为曲牌,经过演变和发展,形成了自己的剧目和唱腔。
东路梆子是山东省章丘市的地方戏曲,它是秦腔系统的分支,经过山西、河北等省而流传到山东境内。东路梆子在山东流行广泛,是山东戏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枣梆是山东传统地方戏种之一,主要盛行于古曹州(今菏泽),在山东又称本地,人山西读如找(zhǎo),系由“山西人”三字拼成的一个新造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