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十二时辰顺序: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时间是古代计时企业,古人把一天划分成十二个时辰,每个时间相等于现在的两小时。23~1点是子时,1~3点就是丑时,3~5点是寅时,5~7点是卯时,7~9点是辰时,9~11点是巳时,11~13点是午时,13~15点是未时,15~17点是申时,17~19点是西时,19~21点是戌时,21~23点是亥时。

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时刻表是怎样的

十二时辰西周时就已经使用。汉朝取名为夜半、鸡鸣、平旦、日出、食时、隅中、日中、日_、晡时、日入、黄昏、人定。再用12地支来描述,以夜半二十三点至1点为子时,一到3点为丑时,三至五点为寅时,先后递推。

从先秦时期的中国古书中溯寻出这些词汇的历史渊源。汉朝以前,这些称呼多有不同,直至汉朝太初年里,中国实施了太初历,“其以一日分十二时,而以生肖为纪。”